首页 >  科普与文化 >  文化 >  正文

靳辅:黄河治理的“一股清流”

时间:2022-12-05 来源:世界水谷书院、中国水文化

康熙夙兴夜寐,将“三藩、河务、漕运”三件大事书写于宫内的立柱上。他在重压之下做出了非常慎重的一次任命,也是影响到整个清代黄河治理史的一次重要决策——那就是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 

bdupload/image/202212/1670225686569030594.jpg

△靳辅画像

靳辅(1633—1692),字紫垣,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辽阳。清初名臣,水利专家,曾两次总督黄河,被康熙帝赞誉为“军民感颂靳辅治绩者众口如一,久而不衰”。

重压任命 总督黄河

康熙十五年(1676年),接连发生了几件大事。

这一年,黄河发生了大洪水。与以往不同的是,淮河也发生了大洪水。黄、淮洪水淹没淮、扬七个州县,运道中断,国都北京有断粮之虞。这一年,平定南方叛乱也到了关键时期。康熙派出其堂兄康亲王杰书亲率十万大军征战“三藩叛乱”的重灾区福建。

康熙为此夙兴夜寐,将“三藩、河务、漕运”三件大事书写于宫内的立柱上。他在重压之下做出了非常慎重的一次任命,也是影响到整个清代黄河治理史的一次重要决策——那就是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 

由于全国平叛战事正酣,正式的任命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三月才下发。这时候,距离每年的洪水期还有三个月的时间。

靳辅接到任命后,实际上是有些犹豫的。一是前任河道总督因治河无功被革职,朝野上下深知黄河水患严峻,可谓“闻者惊心,见者胆落”,对于河督之任也“无不以畏途视之”。二是他所管辖的安徽正是黄、淮水害的重灾区,深受河患之苦,自然知道这个河道总督不好当。

到任之后,他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对黄河河道进行实地勘察,了解水情。

他和随从人员一起踏着泥泞的河岸,上下千里,观察河水形势。虽然洪水期还没有到来,但仍然看到南北两岸大量的决口,下河七州县一片汪洋,沿岸到处是无家可归的百姓。整个运道尽毁,漕船凌乱地停泊在岸边的沙滩上,一片衰败景象。

靳辅满心忧虑,喟然长叹:“河道敝坏已极矣!”

在查勘完毕回到总督府衙门后,他并没有贸然开始规划他的治河大计。他在给康熙帝的奏疏中说道:“毋论绅士兵民以及工匠夫役人等,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臣莫不虚心采择,以期得当。”在反思黄河混乱现状的同时,他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治河思路:“河水挟沙而行,易于壅阏,惟赖清水助刷,始能无滞。当审其全局,彻首尾而合治之,不可漫为施工,使东筑西决,终归无益。”

治河之急 日上八疏

bdupload/image/202212/1670225711267264305.jpg

△靳辅著有《治河方略》,是后世治河的重要参考文献。

靳辅对治河用心之急切溢于言表,一日之内连上八疏,十万火急提出了自己的治河总方针和具体计划。

其内容大概包括:疏浚运河及清口,以至于入海口河道;加固现有黄河河道的遥堤、缕堤;加修高家堰,蓄高洪泽湖水位;开白洋清河以东引水河;开清口,引淮水以冲刷黄河下游河道;相应的保障措施,等等。

仅仅半年时间,康熙就感受到了靳辅与历任河道总督的不同,如同一股清风扑面而来。靳辅不仅提供了精细周密的实地查勘报告,还有理有据地完成了水情水势分析,并设计了周密可靠的治河路线图,所有这些无一不符合他的心意。

当他又看到靳辅以三年为限,“黄淮归海,漕运畅通”的军令状时,十分感动,随即批准了其治河计划。对于治河所需钱粮,也随要随批,并下旨:“治河大事,当动正项钱粮。”

多措并举 一举功成

bdupload/image/202212/1670225736967017474.png

△图为清人所绘治河场面

能臣遇明主,新晋河道总督靳辅运筹帷幄,志在必得,一场大规模的河道、运道整治工程以千军万马之势正式开工。

一是“疏浚河道”治下游

历代治理黄河泛滥,首要就是堵塞决口,靳辅亦不例外。不过,他在堵塞决口之前,先做了一个重要的铺垫工作,即先疏浚河道。

从施工方案上来说,他采取了自下而上疏浚的方法,先从黄河最下游的清江浦至入海口三百多里的河道开始疏浚。从施工技法上来说,他采用了新的“川字河”方法,即故河道加上两条新修的引河,三条平行。所挖引河之土恰好可以用于修筑新引河的堤防,从而达到了“寓浚于筑”的目的。

二是“修减水坝”治上游

靳辅有个理论,即欲使下流得治,必治好上流。治上流用的就是修筑减水坝之法,这其实是沿用了前朝潘季驯的思路。

后人说起潘季驯,就想到他的修堤“束水攻沙”。实际上,潘氏治河之妙在于其灵活运用,对于常见的小洪水筑堤束水冲刷河道;对于威力巨大的特大洪水,则采用减水坝的方式巧妙地实现水势分杀。

靳辅的做法比潘季驯的更为巧妙。他在每一座减水坝设置了可调控的闸室。这样做,不但确保了大洪水时顺利分洪无虞,而且在遇到淮消而黄涨时,还可灵活调度各闸分出之水,经沿程落淤澄清后泄入洪泽湖,再由清口入黄河主河道,以清刷黄。

三是堵塞决口

下游疏通完毕,上游减水坝也修好了,靳辅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堵塞决口上了。

当时黄河两岸决口二十余处,高家堰决口三十余处,而且口门有大小,位置有上下,堵塞有难易,情况各不相同。他认为大口难堵,常需数月才能堵合;大口竣工后,各小口又刷成大口,堵不胜堵。所以应先堵小口为要。在现场堵口的时候,他还根据实际情况“或挑引河,或筑拦水坝,或中流筑越坝,审势置宜,而大者小者,当亦无有不受治者矣”。

四是坚筑河堤

靳辅治理黄河实际上是沿袭了潘季驯的治河思想,十分重视堤防的作用。

他在黄、淮、运两岸整修了千里堤防。无论是堤防长度、堤防防护范围还是治理效果都远远超过前朝潘季驯时期。而且,其新建云梯关至海口束水堤七十二里,使得“凡出关散涣之水,咸逼束于中”,形成了“冲沙有力,海口之壅积,不浚而自辟矣”的良好态势。

上述治河举措实施完毕,当年就见到了成效。黄、淮各决口相继堵复后,入海通道迅速恢复,黄河全部归入正流。

不仅如此,对于朝廷关注的漕运要道,靳辅在运河南北段共建闸坝二十六座、涵洞五十四座,整个南北运河一度畅通无阻,漕运船只安全无虞,“商民齐声称颂”。

bdupload/image/202212/1670225761331909030.jpg

△《乾隆南巡图·阅视黄淮河工》(局部)

责任编辑:王盛楠
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