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与文化 >  文化 >  正文

宁夏引黄古灌区:流润千秋

时间:2021-03-17 来源:中国水利报

两千多年来,引黄河干流灌溉得以永续发展的地方,首推宁夏的引黄古灌区。2017年,她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中国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她得以永续发展的原因,不仅在于黄河宁夏段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更是因为这里自古以来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得历代统治者在这里长期引黄开渠、发展农业。

宁夏平原处在我国起于东北、止于西南的农牧交错带的中间部位,北面直指游牧民族驰骋的蒙古高原,南面紧逼农耕民族所依赖的关中平原。这种独特的战略地位使宁夏平原成为农耕、游牧两大势力竞相角逐的地方。农耕民族可以将其作为经略北方草原区的前沿;游牧民族可以将其作为威胁南方农耕区的要地。因此,前有唐太宗灵州会百王的盛况,后有清圣祖宁夏亲征噶尔丹的壮举。

宁夏平原独特的战略地位决定这里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都必须驻守一定规模的军队。汉武帝驱逐匈奴,部署了北连今内蒙古、南接甘肃的黄河防御。唐前期以此为基地,构建了朔方节度使(治今宁夏吴忠东北)辖属黄河内外的广袤防区。明朝以此为依托,布置了东联陕北、西接甘肃的宁夏镇(治今宁夏银川)。到了清代,虽然这里从边疆变成了腹里,但与宁夏府城(今银川)东西并峙的满城,却雄立于宁夏平原。所以,解决驻军所需的粮秣,始终是历代统治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内地转运粮秣耗费十分巨大。开沟挖渠引黄河水灌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就成为秦汉以来国家最常用的办法。流传至今的秦、汉延、艾山、唐徕、蜘蛛、柳青、大清、惠农、昌润等渠,就是人们引黄开渠、发展农业的历史见证。

在引黄开渠、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修浚大型水利工程所需的大量劳力和资金,一般只有国家才能组织、投入。而河渠的组织管理与渠道的兴修维护,同样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宏观设计。修浚河渠是为了发展农业,发展农业是巩固边防的重大战略。作为宁夏平原发展农业主要形式的屯田,自然就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上自屯田组织的管理、屯田政令的制定,下自屯田者生产工具的配给、生产资料的使用,基本上都要在国家统筹下进行。正是因为历代统治者的宏观统筹,宁夏平原的引黄开渠、农业发展才得以在王朝更迭中不断地注入新的力量,获取新的动力。

为了引黄开渠、发展农业,宁夏平原的地方官员在营造稳定的环境及具体的实践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统领作用。我们通过对秦汉至明清的宁夏平原225名官员政绩的统计,发现他们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守边与勤民两个方面。守边就是对外防御周边民族扰乱、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目的是为国家赢取和平安定的局面,为宁夏引黄开渠营造和谐有序的共存环境。勤民则以统领民众开沟挖渠达到引黄灌溉、垦田积谷、利国裕民为目的,意在为国家发展谋长久之利,为宁夏引黄灌区奠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具体表现就是解决这里驻军所需的粮秣和兵民所赖的生计。

士兵和民众是引黄开渠、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虽然士兵、民众的身份不同,但他们承担了部分相同的工作。保家卫国是战士不可推卸的责任,发展农业是实现保家卫国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的经济基础,在宁夏这片干旱地带发展农业就要借助水利工程,“屯田之恒,藉水以利”。所以,这里的士兵除了要戍守边疆,还要承担引黄开渠、发展农业的任务。至于河渠对于民众的意义,无须多言。通过引黄灌田,士兵和民众既获得了继续生活的物质资料,又完成了国家赋予的义务。

宁夏引黄灌区之所以能够受到国家、地方、兵民共同关注,是因为各方利益同时凝聚于此,获得不同层次的满足。国家通过统筹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宁夏平原驻军所需粮秣的难题;地方官员在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物质的回报与青史留名的美誉;士兵在参与解决的过程中完成了国家所赋予的任务及保障自己生活正常运行的资本;民众则从中解决了生计与缴纳赋税义务的双重问题。可以说,正是如此,宁夏引黄灌区才得以从秦汉以来生生不息两千多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宁夏引黄灌区的发展并非一劳永逸。这里地势平缓,黄河的泥沙容易在此形成堆积。在河渠修浚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出现有人从中谋取私利的弊端行为,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出现一些人狡猾懒惰的现象。因此,必须设计出一些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杜绝这些不良现象。虽然历代制度不同,但都建立了从中央经地方至基层的监督、管理体系,目标就是保障宁夏农业的发展有序进行,有效地保证宁夏引黄灌区永续发展。

时光流转,一条条以修建朝代命名的渠道沿用至今,宁夏引黄古灌区既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同文化两千多年来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见证了宁夏平原这颗丝绸之路上耀眼明珠的发展历程。


作者:李新贵 胡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