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与文化 >  文化 >  正文

踵事增华传舆图 ——读《长江历史图谱》有感

时间:2022-07-14 来源:中国水利报

《长江历史图谱》一书共设七卷,辑录了从近2000种舆地、政书、地方志等古代文献中选编出来的126幅、220余个筒子页的长江舆图,从长江河道、长江口变迁、江防、沿江名胜4方面呈现了长江的千古之变。这些文献既有像明代《图书编》、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这样的类书,也有像《江南经略》这样的兵书,更多是来自长江流域各省的通志及其所属的府州县志,少量来自《鸿雪因缘图记》这样的珍贵文献。

bdupload/image/202207/1657777834958882839.jpg

全书分七卷,四大板块:卷一至卷三属于“河道板块”,分别为《长江总图》《上中游大江图》《下游大江图》;卷四、卷五属于“生态板块”,分别为《长江口图》《沧海桑田图》;卷六为“忘战必危”的《江防图》;卷七为《沿江风情图》,录有《狮子山图》《幕府山图》《燕子矶图》等。收录的每幅图谱都含有深意,可以说每幅都是一部缩略版的百科全书。长江江岸坍涨不定,岸边生态极易因各种因素而改变。记得多年前登临黄鹤楼时,我不由想到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却苦苦寻觅鹦鹉洲而不可得。后来看到魏源的《湖广水利论》才明白鹦鹉洲消失的原因:“汉口镇旧与鹦鹉洲相连,汉水由后湖出江,国初忽冲开自山下出江,而鹦鹉洲化为乌有”。“生态板块”收录的《南唐江宁府段大江图》展示了另一处消失的沙洲——白鹭洲,李白曾有咏其名句“二水中分白鹭洲”。唐代时,它还是坐落在长江中的一处沙洲,如今已经全部变为陆地,成为南京市内的一处公园。

卷七收录的沿江风景图展现出长江壮丽之美。观音山支脉幕府山有一处绝崖俏立的巨大石矶,自江中看形如飞燕,故名燕子矶。选编自《鸿雪因缘图记》中的“燕子扬帆”图,选择了隔江观望燕子矶的角度。前景为江面和江中的芦苇,芦苇后有一艘帆船正在行驶。江对岸为起伏的幕府山,燕子矶矗立于江边,石崖顶有一单檐四方景亭,亭四周多为青松,矶石后隐现出屋宇殿顶。

选编舆图,辑录成册,既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同时考验编者的体力和耐力,一般经过三个步骤:一是普选,凡长江沿线有关的舆地图、名胜图,尽可能系统收集,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二是根据全书编撰大纲,兼顾上中下游地区的平衡性,精挑细选,形成选目;三是根据选目,选用古籍原书作为底本,进行高清晰度扫描。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阿祥对该书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长江历史图谱》堪称可眼读可神游、可宝可藏、鉴古知今的舆图文献整理精品。”

舆,原意为车的底座,可以承载万物。“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因此古人称地理学为舆地学,地图谓舆图或舆地图。图与水利密切相关,古时它有特殊的名词含义,专指“河图洛书”中的“河图”。据说,大禹正是因为有河图作为治水参考才平息了水患。

“古之为书,有图有说”,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图不亚于书,因此图与书合称为“图书”或“图籍”,用以包括所有的传世文献资料。“地理之学,非图不明”,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教授,充分肯定舆图对于表达地理情况所起的作用。宋代郑樵在《通志·图谱略》里说:“若欲成天下之大事业,未有无图谱而行于世者”。古今典籍,聚散无常。相较于书,图大小形状尺寸不一、摹绘复杂、复制困难,除了少数被深埋于地下或凿刻在石头上,许多宝贵的图谱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永平十二年(69年),汉明帝在派遣王景主持修治黄河河道时,“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史书中的这条记载将《禹贡图》与治水活动联系在一起。可惜的是,汉时的《禹贡图》并没有流传下来,内容不详,以至于唐代李贤等在注《后汉书》时,已无从疏解。古时《山海经》是有图画的,而且图画占据了相当重的地位,又被称为“山海图”。袁珂在《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意皆是因图以为文,先有图画,后有文字,文字仅乃图画之说明。”令人叹惋的是,《山海图》与《禹贡图》一样散佚成为绝迹,不可复得。此外和它们命运相同的还有《元和郡县图》《长江绝岛图》……

选辑舆图,传承文脉,功莫大焉。彰显流域丰富多彩的历史与文化,希望有更多《长江历史图谱》之类的作品涌现。


作者:刘智超 责任编辑:王盛楠
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