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与文化 >  文化 >  正文

打造人文运河生态运河魅力运河

时间:2022-07-08 来源:中国水利报

bdupload/image/202207/1657508920006031934.jpg

蓝天碧水运河美  薛桐  摄

bdupload/image/202207/1657508924277879845.jpg

2022年6月24日,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实现通航  马文晓  摄

通州地处京杭大运河最北端,自古便是京畿漕运仓储重地,千百年来缓缓流淌的运河水汇聚于此。通州因运河而兴,更因运河而盛,这座两千多年的古城,与奔流不息的大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并要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高位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指明了方向。

北京市水务局北运河管理处主动担当,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科学谋划、积极探索,按照人文运河、生态运河、魅力运河的理念,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工作。 

肩负重任 激活运河新生

总书记的嘱托,在运河人火热的行动中,正一步步变为精彩的实践。对于大运河最好的保护就是“活化利用”,北运河管理处紧扣“活态”这一主线,秉持“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治理理念,致力让古运河“重生”。

北运河位于“九河末梢”,承担着北京城区90%的排水任务。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迅速膨胀,河道水质日益恶化,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成为北运河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北运河管理处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水生态修复新模式,在湿地建设、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持续打出“组合拳”,着力打造绿色生态运河。

有序推进水流调度向生态调度转变,通过常态化细水急流、闸门轮调等水生态调度手段,结合生态化养护、增殖放流、原位水体修复等举措,加快推进水生态恢复与改善;通过协调属地园林部门,完成五河交汇处、西海子公园及老八里桥等重点区域的223亩滨河绿化景观提升工作,重现了“长桥映月”“古塔凌云”的盛景;2017年,北运河流域推行河长制,北运河管理处与通州区河长办联动,加强城市副中心黑臭水体及污水直排管理,加快恢复水生态自然群落;2019年起,连续4年于春季4月或秋季10月在镜河、北运河城市段实施增殖放流,推动“水下森林”构建,已累计投放鱼苗超过4万尾;进一步织密东南郊水网,建立北运河京津冀供水动态保障机制,实现多部门联动补水,河道水环境日益好转……近年来,北运河干流水质基本稳定在Ⅴ类,成为北京水质改善最大的河流之一。

如今,漫步河边,风轻轻吹过水面,芦苇的叶子轻轻摇曳,野鸭嬉戏其间,忽而一个猛子扎进河里,发出响亮的啄食声;郁郁葱葱的水下森林蓬勃生长,水草摇曳、鱼翔浅底,一幅水城共融的亮丽画卷徐徐展开。 

独具匠心 绘就运河之美

随着北运河水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运河人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努力实现运河保护与生态优美双赢。

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市民对河道从“敬而远之”逐渐转变为乐于亲水近水,大运河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北运河管理处坚持“疏导与严管相结合”,2019年经实地梳理排查,在河湖水生态空间内,第一家建成保障设施完善的4处80个垂钓区。持续探索社会参与水务共建机制,开展高频问题专项整治,努力做到“未诉先办”,加快推进涉水民生痛点难点问题有序“摘帽”,着力打造碧波荡漾的幸福北运河。

北运河管理处持续发力,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实施方案职责落地,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2019年10月,重获新生的北运河实现了从北关闸至甘棠闸11.4公里河道通航。2021年6月26日,实现了甘棠闸至市界全长28.7公里的河道的旅游通航。2022年6月24日,时隔一年,伴随着北运河杨洼船闸建成,又实现了大运河京冀航道的互联互通,串联起京冀沿线的“运河记忆”,讲述着说不尽的运河故事。

让我们能够再一次走进桨声帆影里的大运河,感受运河文化的鲜活与脉动。从漕运码头沿河而下,游人可乘船在古今同辉的运河上欣赏旖旎风光,感受大运河文化的魅力,尽享生态治理成果。站立船头,凭栏远眺,在蓝天白云掩映下,水面波光粼粼,微风拂来,淡淡花香沁人心脾……

为溯源漕运历史和运河文化,北运河下游的榆林庄船闸闸门两侧,根据《潞河督运图》镶嵌浮雕壁画,尽显昔日大运河上繁忙的漕运景象,恍若伸手就能触摸到历史的光阴。新修建的杨洼船闸,以“千帆”为设计主题,映衬着杨洼闸“城墙”“城门”等京城建筑符号,体现了“京畿水上门户”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运河人谨记总书记的嘱托,以实干显担当,如今的北运河畔,慢行步道、钓鱼平台、环保公厕、语音提示杆……便民设施日渐完善,运河人努力把北运河通州段打造成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金名片。 

深挖资源 讲好运河故事

大运河珍藏着悠悠岁月,发酵成美酒,滋养了独特的运河文化,酿造出一个又一个运河之梦,让世世代代生长在运河边的人们魂牵梦萦。为深入挖掘和保护有形、无形的运河文化遗产,续写千年运河的壮美篇章。多年来,北运河管理处贯彻开放水务理念,致力于搭建让公众走近水务的平台。

位于大运河起点处的大光楼,于2008年在原址复建,将管理站办公用房与昔日的验粮楼完美结合,恢复了运河源头的历史原貌。远远望去,拱形的拦河闸,秀美的大光楼,与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燃灯塔浑然一体,实现了水利工程与人文历史、自然风貌的有机融合,宛若一幅精美的画卷,使古老的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2016年,大光楼成为北京市委组织部水务教学点,是展示水务成果、宣传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教学点已累计接待处级以上学员近千人次。

为进一步丰富宣传载体,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北运河管理处承办了“北京水务70年成就展”和 “建党百年水务成就展”。截至目前,“北京水务70年成就展”累计接待全市水务系统、其他委办局、社会团体115批次,5156人次;“建党百年水务成就展”接待57家单位、2193人次,展现了首都水务精神文明和副中心水生态建设成果,有力宣传了运河文化,搭建起社会各界与水务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的桥梁。

大运河默默流淌,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勾勒出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如今,大运河积淀了千年的文化内涵,正通过丰富的形式与沿岸百姓古朴淳厚的情感交融一体。在新的征程中,运河人将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工作,在桨声中逐梦未来。


作者:杨海燕 责任编辑:王盛楠
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