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家谈 >  正文

刘金梅:大力开展高校节水 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

时间:2021-04-21 来源:《中国水利》

水资源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过程中,如何开展高校节水工作,使其成为传播节水知识和节水理念、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风向标,值得思考。

一、我国高校用水现状和特点

1.用水情况

我国高校数量和规模巨大且增长迅速,目前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根据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数据统计,2019年全国2811所普通高校用水人数达到3501万人,年用水总量为17.3亿m3。不同区域高校用水水平差异较大,2019年全国高校人均日用水量为142L,其中北方地区为119L,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2%;南方地区为159L,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0%。

2.主要用水环节

高校用水结构多样,涉及生活用水、教学科研用水、景观绿化用水等。根据高校用水结构调研数据分析,宿舍楼用水、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室)用水和食堂用水是高校用水中的大户,三者用水量占高校全年总用水量的80%左右。绿化景观用水占比不高,为4%,主要因为部分学校景观绿化使用雨水、中水等非常规水源。

3.节水潜力分析

节水潜力通过定额比较法计算获得,即人均用水量超过高校用水定额要求,则两者之间的差值为该高校的节水潜力。调研的195所高校总用水量为2.03亿m3,人均日用水量在45~626L之间,其中有74所高校人均用水量超过水利部制定的《服务业用水定额:学校》通用值,有90所高校超过高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现行用水定额。经计算,与《服务业用水定额:学校》通用值对比,节水量为2861万m3,节水率约为14%;与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现行用水定额对比,节水量为4248万m3,节水率约为21%。

若以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的高校用水数据(即我国高校年用水量17.3亿m3)测算,假设学生规模保持不变,如能严格实施用水定额管理,则高校用水量能减少14%~21%,节约水量约为2.4亿~3.6亿m3

二、高校节水方面开展的工作

1.加强节水政策引导

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推动高校节水工作的开展。2013年,水利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13〕389号),高校作为重要的公共机构用水载体,为重点创建对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2018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工作方案》,要求到2022年60%以上的学校达到创建要求;2019年,《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印发,提出到2022年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节水型高校;同年,水利部、教育部和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节约用水工作的通知》(水节约〔2019〕234号),对高校节水工作提出具体要求;2020年,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0年高校节约用水有关工作的通知》(办节约〔2020〕178号),要求开展节水型高校建设。

2.健全标准定额体系

2013年,水利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印发了《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标准》;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GB/T 51356—2019),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和水利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国家标准《公共机构节水管理规范》(GB/T 37813—2019),中国水利学会和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发布团体标准《节水型高校评价标准》,与《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标准》相比,《节水型高校评价标准》对高校节水提出了更高要求;同年,水利部发布《服务用水定额:学校》,首次在国家层面对高校用水提出严格要求。通过建立健全节水标准定额,为高校节水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3.建设节水型高校

国家通过开展节水型高校建设,推动高校节水工作。自2013年部署开展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工作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节水型学校建设,截至2019年年底,依据《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标准》,全国已创建节水型学校1.73万个。水利部2020年部署开展节水型高校建设,依据《节水型高校评价标准》,全国创建节水型高校298所。

4.实施合同节水管理

2016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行合同节水管理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发改环资〔2016〕1629号),明确“到2020年,合同节水管理成为公共机构、企业等用水户实施节水改造的重要方式之一”。2019年,《高校合同节水项目实施导则》团体标准发布,规定了高校和节水服务企业实施合同节水项目的主要流程要求。2019年,全国共有34所高校签约实施合同节水,吸引社会资本1.26亿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主要问题

(1)计划用水管理不到位

一是计划用水管理覆盖不全。32个省级行政区中只有4个实现计划用水全部覆盖,占比12.5%;2811所高校中则有598所高校没有下达计划用水管理指标,占比21.3%。二是部分高校计划用水指标下达宽松,未发挥约束作用。全国实施计划用水管理的2213所高校中,有344所高校下达的用水指标超过实际用水量的1.5倍以上,占比15.5%。三是存在超计划用水现象。全国实施计划用水管理的2213所高校中,仍有275所高校超计划用水,占比12.4%。

(2)超定额问题较为突出

全国2811所高校中有1067所人均用水量超过本省高校用水定额,占比38.0%,有180所甚至超过省用水定额的2倍以上。有597所人均用水量超过国家高校用水定额通用值标准,占比21.2%。

(3)用水管理粗放

一是用水计量设施不健全,二级水表配备不足,约有60%的高校二级水表配备率达不到国家要求,导致部分高校对自身用水底数掌握不清。二是日常管理不到位,用水粗放。调研发现食堂、水房、浴室等用水场所水龙头、花洒漏水现象普遍,特别是食堂,过水化冰、长流水洗菜等现象经常发生。三是部分高校供水管网老旧,跑冒滴漏现象常见,日常维护不及时。

(4)节水器具和技术普及率不高

高校普遍存在使用非节水器具的现象,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使用率较低,多数高校没有主动更换节水器具的意识。高校中绿化面积较大,用水量也比较多,但部分高校仍使用传统的地面灌溉,对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方式利用不普遍。

(5)非常规水源利用不充分

多数高校未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未引起重视,学生洗浴、洗漱等大量生活污水未回收利用。即使部分学校利用了非常规水源,但利用量都不大,大多在局部使用。多数高校存在使用自来水进行景观补水和绿化灌溉的问题。

(6)节水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一是节水标识不普及,节水氛围不强。一半以上高校宿舍、食堂、教学楼、宣传栏等主要用水点和公共场所未张贴节水相关标语、标识、海报等。二是日常节水教育重视不够,多数高校仅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开展一些节水宣传活动,其他时间很少开展节水方面的讲座、活动,更没有开设节水教育课程,日常节水宣传不到位,学生和教职工节水意识不强,节约用水的积极性不高。

2.原因分析

(1)主管部门管理不到位

一是部分地方主管部门对高校节约用水工作重视不够,且高校节水工作的好坏与其政绩考核不挂钩,缺乏节水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节水奖惩机制不健全,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缺失。三是节水监管力度不够。部分地方主管部门对高校节水监管不够重视,忽视了对用水定额执行、计划用水管理、节水载体后续维护等的监管,且监管手段单一,信息化程度不高。

(2)高校自身节水管理不到位

一是高校对节水工作的重视不够,很多高校认为其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节约用水与其关系不大,且地方政府对其节水考核强制性不够,威慑力有限。二是高校节水的内生动力不足。节水不会为其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有限,不节水也不会受到处罚,且节水的成本较高,因此高校缺乏节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是节水管理的能力有限,缺乏专业性人才,对节水技术、节水要求和节水经验做法不了解,严重影响高校节约用水工作的开展。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节水管理顶层设计,严格监督考核

高校节水能否有成效,顶层设计是关键。一是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和技术标准,结合高校实际,制定一系列高校节水管理规章制度,尽快出台《高校节约用水管理规范》,指导规范高校用水管理行为,确保高校节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健全高校节水管理机制,建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高校节水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对高校节水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高校节水工作。三是组织推动节水型高校建设,按照《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的目标要求,制定节水型高校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加快建设步伐。四是加强对高校节水工作的考核,将节水型高校建设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推动将高校节水工作纳入高校主要负责同志的政绩考核体系,严格责任追究。

2.开展用水效率评估,强化用水定额执行

高校节水工作要注重发挥用水定额的约束作用。一是开展全国高校用水情况普查,建立数据台账,摸清高校用水底数,建立精细化、标准化的高校用水管理体系。二是依据用水定额标准评估分析各地高校用水水平,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高校用水情况进行排名,并向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三是开展高校超定额专项整治行动,并以黄河流域为重点,率先开展黄河流域高校超定额整治,力争通过2~3年的整治行动,黄河流域高校用水水平全部达到高校用水定额要求。

3.规范计划用水管理,加大节水监管力度

推进高校节水工作要用好计划用水管理这个有效抓手。一是针对计划用水管理覆盖不全问题,督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高校全部纳入计划用水管理。二是建立规范的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出台规范计划用水管理的指导意见,严格按照用水定额核定下达计划用水指标。三是建立健全地方高校节约用水监督体制机制,以计划用水和用水定额执行为重点,加大高校节约用水监管力度。

4.健全节水激励制度,强化节水刚性约束

建立节水的奖惩制度,激发高校节水主动性和内生动力。一是建立健全节水激励制度,对达到节水型高校建设标准的高校授予称号并联合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推广,对获得节水型高校称号的学校,加大用水政策倾斜,加强财政资金支持;积极与发改等部门沟通,争取将合同节水项目纳入生态文明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对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校合同节水项目进行财政补贴。二是建立节水倒逼机制,对超定额、超计划用水高校,按照相关规定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累计加价制度,并责令学校提出节水改造方案进行整治,根据整改情况,采取约谈、通报等处罚措施,并将严重者违规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5.加强高校节水改造,积极利用非常规水源

高校用水户要加强节约用水管理,不断提高节水水平。一是加强供水管网节水改造,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杜绝跑冒滴漏。二是建立健全用水计量系统,完善二级水表配备,鼓励配备智能计量水表,实时监测高校用水过程。三是健全节水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日常管理维护,完善用水台账,定期进行用水分析。四是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建立中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收集和处理装置,不断提高利用水平。

6.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师生节水意识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传播节水知识、塑造节水理念的园地。一方面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开展高校节水管理培训和经验交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高校也要为师生提供良好的节水导向,营造节水氛围。高校可利用讲座、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定期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让节水意识深入人心,形成良好风尚。


作者:刘金梅,赵春红 责任编辑:李泊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