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节水型社会建设  >  正文

高效节水 循环用水——重庆市璧山区多向发力拧紧“水龙头”

时间:2022-08-01 来源: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璧山区隶属重庆市,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璧”而得名。2021年,重庆市璧山区用水总量1.234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仅14.1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84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17,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城市管网漏损率降至9.5%……

作为重庆市首批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示范区,璧山区坚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以水定城,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各项工作;力持量水而行,探索再生水利用配置模式,成功打造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的“璧山模式”,再生水利用走在全国前列,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提供再生水利用配置的可持续、可推广的先进模式和典型案例。

强化顶层设计 高位协调推进

璧山区位于重庆主城以西、长江上游,却面临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人均水资源量仅589立方米,远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的水平。

守在江边无水喝,症结在于璧山区内无过境河流和外来水源,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水质型缺水等因素制约着璧山区城市规模扩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挺立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高望远,才见云阔天高。为解决用水之“渴”,璧山区从观念意识、组织布局、行动措施等方面层层铺排,强化顶层设计,从高位协调推进,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2018年,璧山区成立了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节约用水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将节水工作纳入镇街、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由区水利局牵头,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形成了以政府主导、水利统筹、部门联动、属地落实、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节水”工作格局。

制度为要,立制谋事。璧山区制定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严密制度,强化规章约束引领,出台了《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璧山区“十四五”节约用水规划》《璧山区节约用水激励办法(试行)》《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实施方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节水相关制度,从供水、用水、节水等方面不断优化制度体系,为节水工作注入强劲动能。

——建立计划用水制度。每年初下达当年取用水单位取用水计划文件,将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取水户和公共供水管网内年用水量5万立方米以上的用水大户全部纳入计划用水管理。

——健全用水定额制度。建立先进用水定额体系,严格执行用水定额管理,将用水定额作为取用水合理分析、核定取水量的重要依据,强化指标刚性约束。

——建立水价调节制度。坚持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对城镇居民用水实行阶梯水价制度,非居民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农村水价实行“两部制”水价,即“基本水价+计量水价”。同时,对农业用水进行水价综合改革,以节水为核心建立起用水管理、工程管护、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等体制机制。

——制定监督检查制度。抓好行业监管,建立“管行业必管节水”的工作机制。严格监督检查,区水利局按每年初制定的节水监督检查方案,对全区节水工作开展检查。

——严格节水评价制度。认真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制度,建立节水评价登记台账,坚持开展取用水专项规划水资源论证等。

“节水制度体系的完善,推动了节水工作落到实处,从制度上拧紧了‘水龙头’。”璧山区水利局局长张光汉告诉记者,制度实施后,引导和凝聚全社会节水意识和建设节水型社会成效显著。

善用“第二水源” 生态工程养水

40度酷暑,璧山区城市管理局张雪飞科长,站在蓝天下等待洒水车队的到来。作为璧山的“守护员”之一,他负责开闸为洒水车队的水箱注入水源,以便洒水车为盛夏的璧山区物理降温,冲走道路上灰尘泥土。蔚蓝的天空下,观音塘污水处理厂里,一排排天酞蓝的小水栓伫立。几公里外的璧南河补水口,水像瀑布一样注入河里。岸边一块“入河排放公示牌”显示,补水来自观音塘污水处理厂。张科长打开天酞蓝小水栓的水和流入璧南河的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再生水。

再生水被称为城市第二水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鼓励再生水利用。自2010年起,璧山区相继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再生水管网项目,新建高标准污水处理厂,努力通过建设再生水源利用工程,开辟新水源。

“再生水可对缺乏补入水源的璧南河道进行生态补水,也可为璧山区非饮用水提供补给。目前,璧山中心城区及扩展区市政环卫、道路冲洗、园林浇灌、景观用水、河道补水等,都用上了再生水。”璧山区水资源站站长刘小萌介绍,璧山区现有污水主管道约341.5千米,再生水管网约77.1千米,基本建成“日”字形再生水管网系统,非居民饮用水尽量使用再生水,确保再生水的充分有效利用。

目前,璧山中心城区及扩展区现有观音塘污水处理厂、三角滩污水处理厂、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来凤污水处理厂、青杠污水处理厂和丁家污水处理厂6座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达20余万立方米/天。观音塘污水处理厂的负责人陈宁告诉记者,2018年进行了提标改造后,污水处理出水水质优于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再生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准Ⅳ类水质标准。

2021年,璧山区试点范围污水处理量4239.9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高达1899.1万立方米,其中市政用水322.3万立方米,璧南河生态补水1576.8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为44.8%。再生水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璧山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也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节水示范引导 人人节水护水

一泓清水,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璧山模式”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围绕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宣传全民节水四大块,巩固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同时,璧山区明确落实单位,压实压紧责任,切实加强节水型公共机构、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居民小区、节水型酒店(宾馆)、其他节水载体等五类节水载体建设;实施再生水源利用、供水节水、水污染治理三大工程,夯实节水基础。

蔬香满田园,碧翠映村庄。在璧北蔬菜基地园区里,水利高级工程师万洪正在用移动手机控制高效节水设备。“璧山高效节水灌溉是与数字农业服务相结合,开展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电子设备可以远程控制园区内的高效节水设备。”万洪告诉记者,从大水漫灌到高效节水灌溉,既缩短灌溉周期,降低人力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灌溉用水保证程度,缓解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位于璧山高新区的品正食品,是集生态、节能、环保、智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工厂,专业致力于研发饮料。作为节水型示范企业,品正采用冷却水循环利用、锅炉冷凝水回收使用、膜前水回收使用三大技术模式。建立循环水站,让冷凝水经水泵入蒸汽锅炉循环使用,膜前水回收则用于景观水池和卫生间冲洗。负责人李权表示,“作为节水型企业,公司重复利用水率89.1%,间接冷却水循环率99.6%,冷凝水回用率90%,漏失率2.1%,未来节水工作将继续跟进,不断挖掘节水潜力。”

节约用水,贵在日常。璧山中学通过绿化喷灌系统、雨水/冷凝水回收系统、末端用水器具改造、老旧管网更换等项目,2021年较2020年节水约8600立方米,节约水费3万余元,副校长高飞充满自豪:“这并不是学校单方面取得的成果,是与学生们共同努力达成的目标。我们定期组织开展书法、绘画、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节水主题教育,张贴节水宣传标语和海报,营造良好的节水氛围,校园节水效果显著提高,良好的节水习惯也由青少年向家庭推广,示范带动全社会参与节水。”

2021年,璧山区实施节水项目14个,创建节水型企业3家、节水型居民小区5个、节水型宾馆1家、节水型公共机构50个。对用水单位开展节水监督检查70余次,开展节约用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20余次,节水管理培训及现场指导10余次,发表节水宣传报道26篇。

田野间,大水漫灌变成了小水喷灌、微灌、滴灌;生产线上,智慧水表“紧盯”耗水情况,循环用水;校园里,雨水经水循环和净化处理设施,用于浇灌校园绿化。

2019年8月,璧山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顺利通过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复核,于2019年11月创建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璧山区水利局局长张光汉说,璧山将进一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加强规划优先,将节水作为经济发展质量和优化产业布局的新动能;遵循技术为要,加大先进节水技术与工艺的推广运用;统筹推进节水工作,实现全民、全产业、全过程的科学节水。

不负青山绿水,开源与节流并行,治理与生态保护共存,重庆市璧山区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节水先行、绿色发展的新路。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璧山在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始终秉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的理念,让节水型社会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焕发璧山风采,共建美丽中国。


责任编辑:王颖